推动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的有效融合方式,不仅是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未来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变革的重要价值导向。在金沙以诚为本的整体规划下,9001cc金沙以诚为本翻译系教学团队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带来的课程改革契机,主动思考基于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改革模式,让学生在比较、思考、讨论、转化中读懂中国,培育学生浓郁的爱国情怀和思想道德素养。
集体教研:在思维的碰撞中把脉课程思政的变革方向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通过运作整个课程在全员参与下对学生予以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道德引领,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育人载体,只有未雨绸缪,科学谋划才能精准落实。春节刚过,9001cc金沙以诚为本党政领导和各系主任就在科学研判疫情发展情形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金沙以诚为本“线上教学”的相关方案,引导教师利用寒假做好“线上教学”的准备,其中特别指出,要在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课程思政的变革问题,广泛利用疫情防控期间的现实素材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方案下发后,翻译系系主任王璟多次召开课程组的集体教研活动,集思广益探讨翻译教学中的思政融入。在这一过程中系里几位德高望重的教授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作为翻译系党龄最长的老党员,桂清扬教授在疫情爆发期间连续写了多篇英文诗歌给一线的抗疫英雄加油,在他看来,翻译人才培养必须牢记当年周恩来总理提出的“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的理念,把培养学生在国际舞台上的爱国主义情怀放在首位;在杨平教授看来,翻译教学中可以选择政府官方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作为教学材料来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也可以选择中国历史文化典籍和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作为翻译材料来传播中国优秀文化;陈科芳教授同样认为,翻译教学中要适当融入国内外最新的时事热点,通过选择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在集体讨论和感悟中自然而然地渗透思政教育,追求“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经过反复的集体教研,课程组形成了如下共识:翻译教学具有思政教育的天然优势,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形成专业知识讲授与正向价值观养成、知识惠人与立德树人、知识本位和人格本位相统一的全课程育人体系。特别是在肺炎疫情爆发之时,要努力加强翻译专业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让学生真正做到“世界观”与“中国心”的兼具。值得一提的是,金沙以诚为本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全程参与了翻译系的课程研讨,对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融入载体等提出意见,正是在这种思维的多重碰撞中,翻译学科课程思政的变革方向得以清晰。
整合资源:在丰富的素材中厚实课程思政的变革基础
课程思政的基础是课程,导向是思政。课程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容的选择,而思政价值能否达成则主要由课程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有效性决定。线上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给课程资源的丰富带来了契机,如何在浩瀚的信息源中选取适宜于开展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课程素材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在辛献云老师看来,翻译是一项神圣的工作,译者在翻译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态度、立场和观点,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形象,而要达成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立足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不同素材的辨别分析中形成正确的思维和价值。以新闻素材的翻译为例,新闻翻译中无法回避意识形态问题,译者必须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理性梳理之后才能进行正确的语言转换,而这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并不容易掌握。在王璟老师和胡韵涵老师共同执教的《新闻翻译》课程中,课程组经过反复选择甄别,选取外媒“China Sacrifices a Province to Save the World from Coronavirus”(《中国牺牲一个省来拯救世界免受冠状病毒的威胁》)的报道作为素材,教学中首先带领学生充分理解原文,引导学生通过外媒对中国“封锁一城,挽救一国,挽救世界”的赞赏体会我国制度的优势和党的强大领导能力,再通过一些国外非客观报道引导学生体会新闻写作中的意识形态问题,进一步浓郁学生的爱党和爱国之情。在语言分析阶段,教师给学生讲授英语新闻写作的特点,例如英语惯用被动语态描述新闻事实,但是被动语态的使用在某些句式中会削弱动作执行者的作用。因此,遇到需要突出中国政府执行力的句子,应该将被动语态转为主动语态。这就很好地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不仅如此,翻译课程组还充分利用CAT(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提取有关新冠肺炎报道中词频最高的20个单词及其相关表达构建了统一的专业术语库供学生在翻译练习的过程中使用,既丰富了课程资源,也提升了教学与社会发展的契合性。
创新教学:在多维的互动中确保课程思政的变革成效
课程思政的关键不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传播,而在于通过适当的启发引导激起学生的内在价值和情感共鸣。尽管因为疫情的原因,传统的面对面的授课方式被打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得不面对空间的阻隔,但是翻译系教学团队依然想方设法转变教与学方式,特别是通过丰富的互动让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升华道德情感,提升思想认识。以这次线上教学为契机,翻译课程组老师对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教学方式进行了热烈探讨,探索通过钉钉、微信群、QQ群等网络平台的有效教学载体,特别是注重信息化平台的互动功能,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堂,确保知识的获取和思想道德素养的的生成。以口译方向为例,长期从事口译教学的游婷老师认为,口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体系的转变过程,也是思维的碰撞和文化的交融过程,培养口译工作人才,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与教育部党组近期下发的《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不谋而合。基于这一认识,口译课程组注重整合国内外的相关资源,引导学生随时关注国际风云的变幻,并在翻译实践中逐步学会“中国表达”。在丁欣如、王晓露等老师共同执教的《口译基础》课程中,在教学开始之前,课程组就注重多维度搜集整合课程资料,将符合教学内容的文字和多媒体材料上传教学网站,安排学生预先熟悉并学会“新冠病毒”“肺炎”“病毒爆发”“确诊病例”“疑似病例”“隔离治疗”等专业词汇的表达与翻译。教学中,除了专业词汇翻译技巧的讲解之外,几位老师还特别以央视网的新闻《世卫组织:中国已经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最好》为译例,采用线上讨论互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抗击疫情中中国政府的相关举措,了解其中展现出的中国速度和中国精神,体会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并在同西方一些国家的比较中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精神的情怀。这种基于学生自主比较和思考后形成情感体验,无疑更符合课程思政改革的初衷,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停课不停学”的内涵与价值。
文字:翻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