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13日,第三届话语语用学国际学术会议在我校以线上形式顺利召开。9001cc金沙以诚为本副校长柴改英出席开幕式致欢迎辞,9001cc金沙以诚为本院长邢富坤出席闭幕式并致辞。
柴改英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就学校发展历程、外语专业特色及话语语用学研究现状等情况作介绍。柴改英强调指出,话语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塑造人类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基本方式,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次国际会议主题是“话语、语用与网络”,对于探讨话语、语用学与网络之间的复杂关系,推动话语语用学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浙外副校长柴改英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浙外“云”端,分享与探讨话语语用研究领域的诸多议题。会议共举行12场主旨报告,内容精彩纷呈,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话语、语用和网络问题,听众反响热烈。
主旨报告环节,SSCI期刊Journal of Pragmatics前主编、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教授乔纳森·卡尔佩珀(Jonathan Culpeper)详细阐释互惠原则作为影响礼貌与不礼貌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网络交际中的实际运用。他指出,互动中的(不)礼貌很大程度上是由(不)礼貌互惠原则所支配的,该原则涉及到互动中参与者之间(不)礼貌的(不)匹配。研究发现,定量技术和可视化能够揭示网络交际中不礼貌互动的不同模式。互惠理论框架为理解不同情境下的(不)礼貌现象提供了新视角。
喀什大学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廖美珍从目的驱动原则角度探讨了礼貌的连续统模型。礼貌连续理论将礼貌现象划分为三类:积极、中立和消级礼貌。讲座着重讨论了一向被忽略的中立礼貌现象,并用日常会话、中美法庭审讯数据来展示不同类别礼貌的共存现象。廖教授指出,礼貌这一社会现象是一个连续体,包含积极礼貌、中立礼貌、消极礼貌三个维度,它们在社会交流中同等重要;中立礼貌应该被视为一个独立、不可或缺的礼貌维度,而不仅仅是介于礼貌和不礼貌维度之间的东西;中立礼貌策略在社会交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应该更多关注三个维度中礼貌的动态变化,即社交活动中礼貌的变化,而不是仅仅专注于单一维度;礼貌策略的选择以及动态变化是由活动中参与者的目标驱动的。
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会长、CSSCI期刊《现代外语》主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冉永平分析了面子威胁和责任在工资纠纷调解中的互动,讨论广播热线节目中工人与建筑公司之间的话语语用调解过程。研究发现,调解员通过引用法律法规和逻辑推理来调动企业的法律责任,同时通过强调工人的困境和需求,以及诉诸道德价值观来调动道德责任。在谈判过程中,调解员采取多种面子威胁行为,迫使企业承认并承担其责任。该研究揭示了在制度性纠纷调解中,面子和责任之间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同时也指出了责任谈判和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调解之间的区别。
中国海洋大学吴亚欣教授从互动协商角度探讨了日常会话中社会关系的构建。报告首先对比了会话分析与话语分析两种研究方法的异同。随后,她以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关系为例,生动阐释了对话在构建社会关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吴教授指出,社会关系并非由互动的某一方单方面建立,而是通过互动双方运用语言协商达成的。只有获得互动双方共同认可的社会关系,才能成为当下互动者及在场人共同认同的社会现实。同时,社会关系在互动过程中可能随时发生变化,而语言使用为社会关系的达成和变化提供了有力佐证。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桑娜-盖斯·坦斯卡宁(Sanna-Kaise Tanskanen)的演讲围绕网络话语中的元语用行为控制、监测与协商展开。她认为元语用(行为)是对话语的管理,是说话人对自身与他人交流行为判断的合适性的自我反思,是一种反身意识。通过案例分析与文献梳理,坦斯卡宁教授回顾了网络话语中元语用活动的相关研究,并阐明网络互动话语(尤其是基于文本的话语)尤为适合进行元语用研究的原因——这类话语中不存在非言语线索,因此能较为集中地体现元语用意识,语言使用者更愿意在网络环境中表达自己的反思。随后,坦斯卡宁教授介绍了语料库辅助下的互动元语用研究,认为语料库辅助手段有助于识别、深入分析元语用行为,而互动分析则可借助互动语用学、网络话语分析、互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坦斯卡宁教授还讨论了网络话语中的意图、阐释与责任,利用具体案例重点对网络互动话语中的自我谴责现象进行了元语用分析。最后,坦斯卡宁教授对演讲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了未来网络话语元语用研究的重点方向。
SSCI期刊Journal of Pragmatics前主编、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澳大利亚人文金沙以诚为本院士迈克尔•霍尔(Michael Haugh)作了题为“网络(不)礼貌研究——语用学中的语料与方法”的演讲。霍尔教授从语用学研究过程入手,讨论语料与研究方法对于语用学研究的重要性,分析(不)礼貌研究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多元主义,介绍(不)礼貌研究所出现的三次浪潮及多次转向,并提醒研究者要注意研究中出现缺乏活力的折中主义。随后,霍尔教授以网络交际环境中的谩骂语为例,深入分析大数据语言模型如何影响(不)礼貌研究的分析结果。霍尔教授最后再次强调(不)礼貌跨学科视角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前瞻。
日本都留文科大学教授福岛佐江子(Saeko Fukushima)在报告中探讨了从日本社交媒体平台观察到的日本礼貌现象。她重点讨论了“考虑周到”(attentiveness)这一人际关系概念。她通过分析600篇包含“考虑周到”元素的平台帖子,发现“考虑周到”具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属于预防性回应,即一方主动为对方提供帮助;第二种属于预防性回避,即一方有时会通过克制自己不做某事来避免打扰他人;第三种可表现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微妙考虑,即在不采取任何行动或说出任何话的情况下,对他人保持关心。福岛教授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社交媒体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三种“考虑周到”的表现形式,并着重说明它们如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方式,或无需任何行动和言语来得到体现。
维也纳大学教授赫尔穆特·格鲁伯(Helmut Gruber)作了题为“话语语用学中的意向性:基本原则与交际资源”的分享。格鲁伯教授指出,意向性不仅是语用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意图和意向归属也是一种交际资源,在公共话语中尤为如此。他在报告中介绍了语用学和话语分析中三种相关的意向性概念,并讨论了意向性在其他话语和社会语用学方法的相关性以及意向连续统概念。报告最后,格鲁伯教授通过具体实例阐释说明了话语语用学中意向性的核心概念和问题。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曹进从语用学视角探讨网络话语的建构策略,并以礼貌原则为核心,分析了网络人际传播的特性。报告重点阐述了积极礼貌策略在网络语言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其细分为主张共同立场、表达合作意愿、满足需求以及情感建构四大策略。这些策略可以通过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拉近网民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谐互助的网络环境。积极礼貌策略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网络语言暴力、隐私泄露等问题,更可以促进网络用户之间的理解与包容,共同维护健康和谐的网络生态。他表示,积极礼貌策略是构建良好网络生态的基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
SSCI期刊Pragmatics & Cognition执行主编、希腊雅典大学助理教授安娜·皮亚塔(Anna Piata)探讨了互联网话语的情感动态。她的核心观点是,情感植根于通过互联网话语的潜能所启用的多重和/或混合观点,不同语言模态和语言互动产生新型的“社交修饰”(social grooming)方式,即人际链接、归属和协调。她的讲座具体讨论了两个案例研究:一是新冠疫情期间所传播的病毒模因,旨在表达新年期望无法实现的挫败感;二是现代希腊社会所传播的某些网络模因,其原始含义与约会中未满足的期望相关,如今已扩展到政治和社会领域,亦出现多种模态和表达手段。最后她验证了多模态对于语言“修饰”功能的相关性。
华东师范大学何刚教授的报告以“语境、文化,以及文化语用行为的构建”为题,围绕文化语用行为的构建过程展开。何教授基于文化语境驱动的信息理论模型,描述了文化敏感型直接语境所发生的语用行为,讲话者如何应对直接语境中的文化敏感信息,以及如何得到构建和编码与文化关联的语用行为意图和期待。他指出,聚焦构建过程的文化语用学对解释语用学至关重要,因为它揭示了特定文化语用行为的来源,为什么需要与文化关联的语用加工,以及为何进行必要的推导。
SSCI期刊Journa of Pragmatics副主编、昆士兰大学高级讲师瓦莱里娅·辛克维奇乌特(Valeria Sinkeviciute)主要关注作为社会秩序多模态成就的在线互动。报告重新审视了特定的在线互动实践、现象和概念,探讨数字话语中发生的交际如何反映任何社会互动背后的社会秩序。报告借鉴互动语用学和成员分类分析概念,重点讨论网络会话中的语言使用者如何根据社会行动、类别、规范和期望共同构建其(未)完成的主体间性,这些互动实践、现象、概念既在会话互动中出现,又可在不同的会话实例中得到识别。该研究进一步促进了互动与社会之间的探索和紧密联系,将社会互动微观和宏观层面的语用研究有机结合。
12场主旨报告发言人
主旨报告主持人均为来自浙外的教授和青年博士。
主持人
在大会闭幕致辞中,邢富坤总结指出,话语、语用与网络三者相互交叉,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研究领域,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深远影响。本次会议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丰富了我们对线上线下交流细微差别的理解,以及话语语用学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9001cc金沙以诚为本向与会嘉宾发出邀请,诚邀海内外学者明年参加第四届话语语用学国际学术会议。
浙外9001cc金沙以诚为本院长邢富坤教授致闭幕辞
本次会议由9001cc金沙以诚为本9001cc金沙以诚为本承办,中外话语语用研究院、外语教育研究中心、《9001cc金沙以诚为本学报》、《网络语用学》(Internet Pragmatics)编辑部以及施普林格出版社协办。来自英国、希腊、澳大利亚、日本、奥地利、芬兰等国家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中外代表近1,000多人次线上参会。